-
“皂隶”舞来八班威——由西汉“傩舞”演变而来且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
莆田独特的元宵,从正月初三延续至二月初二,堪称全国最长元宵节。今年为避免人群聚集,我市运用新媒体、新方式、新平台,开展“疫情防控宅在家,扫码线上看元宵”活动,丰富群众节日期间精神文化生活,传承推广莆田...
-
聚英书院“九莲灯”
□林金松 整理 聚英书院 大殿 林龙江先生金尊宝像(中),左边张三峰真人,右边卓晚春真人。 八仙桌 用13只方桌排成八卦形式,内五方外...
-
延宁宫妈祖蔗塔传统制作工艺
□郭大卫 蔗塔全貌 去皮 用轧刀轧成蔗节 挑选平正蔗节 把蔗节煮开染色 蔗节染成红色 ...
-
精准施策传承千年技艺 迎新思变温馨故里情怀
图为荔城区黄石镇西洪村陇西兴化米粉加工厂生产车间一角。 作为童谣,“四角四角方,用草缚腰方”在兴化民间流传了一代又一代。同时,它也作为一个谜面,丰富了无数莆仙人的童年记忆。兴化米粉白如雪,细...
-
一起遇见“非遗”之美
6月13-14日,2020年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暨“莆田有礼”非遗购物节在市博物馆火爆进行,平时难得一见的“非遗”表演、技艺、实物等纷纷亮相,现场欢声笑语,热闹非凡。 启动仪式上,领导嘉宾们...
-
留住莆田记忆 传承文化薪火——一家五代人的“非遗”情结
图为陈煌歆现场展示红团制作技艺。 进入6月份后,陈氏红团的传承人陈煌歆确实忙得不可开交:他要在6月13日“文化和自然遗产日”当天,推出莆田特色小吃即食旅游套餐,游客在莆仙大剧院观看40分钟的...
-
莆田非遗,走入寻常百姓家
林清松介绍五福灯。 游飞 摄 莆田非遗展示厅一角 游飞 摄 莆田非遗展示厅中的妈祖面 &nbs...
-
仙游县非遗传承人助力抗击疫情
根雕《钟馗杀瘟神》 王清梅/雕刻 黄叶精心制作的抗疫主题书画 连日来,仙游县文化馆组织非遗传承人运用书画、竹根雕、漫画等多种艺术形式创作“抗疫”主...
-
仙游《黛乡马兰开》非遗表演唱进京演出
1月18日,“文脉颂中华”2020青少年学习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展演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。展演现场,书峰乡联合仙游睿声音乐排练的《黛乡马兰开》非遗表演唱节目,展示了书峰青黛非遗技艺和书峰迷人美景,博得观众...
-
“卷炊”技艺传人黄进泉的朴素情怀
上世纪八十年代初,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的忠门人,他们凭着能手工制作蒸笼的绝活走南闯北,走进北京城,把蒸笼卖进中南海。如今,四十年过去了,为探访这一民间“卷炊”技艺——市级非遗项目蒸笼的传承和保护景况,记者对“...